10年專業筆譯品牌?
10年數萬場口譯
專業留學移民翻譯
多語言網站翻譯
89種語言服務
2013年06月06號,據譯雅馨翻譯公司了解到,從翻譯風格的傾向性、互補性和多樣性來闡述翻譯者的個人風格在翻譯過程中是如何參與其事的,并大膽地提倡要重視譯者個人風格的追求。
一、翻譯標準與風格的關系
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長期以來是翻譯界沿用的衡量譯文好壞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標。雖然人們覺得它的內涵和外延過于寬泛,可以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但仍不失為一個大家公認叫好的標準。后來一些翻譯教科書把翻譯標準概括為“忠實、通順”,似乎更明白曉暢,更易于操作。按教科書的界定,所謂忠實,首先指忠實于原作的內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風格。
所謂通順是指譯文語言必須通順易懂,符合規范。
教科書要求譯者對原作的風格(包括民族風格、時代風格、語體風格、作者個人風格等) 不能任意破壞和改變,不能以譯者個人的風格代替原作的風格。一般地說,這個標準已為多數翻譯工作者所認可和遵循。但是在翻譯過程中,不允許譯者的個人風格參與其事有時是不可能的。以往人們在翻譯實踐和批評中常常忽略了譯者個人風格對譯文的作用和影響。事實上,原作風格和譯者風格必然在譯文中構成矛盾的統一體,既對立又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翻譯不同于攝影,要與原作絲毫不差是不可能的。其實,照相作為一種再創造,它也必然地滲透進了攝影師的個人眼光、角度和風格。翻譯同照相一樣,譯者在遵守“信、達、雅”或“忠實、通順”的原則之下,其譯作中難免反映或流露出譯者的個人風格。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事實。
二、個人風格的傾向性和互補性
無論何種文體的翻譯往往表現兩種傾向性,即:科學風格和藝術風格。前者偏重于理智和邏輯,后者則偏重于情感和形象。
著名外語學者、翻譯家許淵沖教授說,科學研究是“真”,藝術研究是“美”。科學研究是1 + 1 = 2 ,藝術研究是1 + 1 =3 。又說,中國詩往往意在言外,英詩卻是言盡意窮。這就是說,中詩意大于言,英詩意等于言。如“春蠶到死絲方盡”,如只表示春蠶到死才不吐絲,那是1 + 1 = 2 ;如還表示相思到死才罷,那就是說1 + 1 = 3 。世界知名物理學家楊振寧75 歲時到北京大學做《美與物理學》的報告,他的大學同學許淵沖先生說楊的報告“溝通了科學方法和藝術,把真和美結合起來了。”楊教授在報告中說到狄拉克(1933 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 的文章讀起來有如“秋水文章不染塵”, 是科學風格;海森伯(物理學家,1925 年引導量子力學的發展) 卻像“山在虛無縹緲間”,是藝術的風格。新世紀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把古今中外科學的真和藝術的美合而為一,各種學科的交流以及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兩種互相排斥的風格傾向客觀地存在的同時,也在不斷地相互滲透。
還有另一種譯文是文殊、王晉熙、鄧炎昌三先生合譯的:
“The setting sun may indeed be a magnificent sight , / Only itportends the approach of night . ”譯者用indeed be a magnificentsight (真是太壯觀了) 來譯“無限好”,頗貼切,有強調之意。
Only 表示遺憾心情。Portend (預示) 為文言書面所引出的往往是不祥之兆。如Black clouds portend a storm ,譯成因果關系,無限好的夕陽可惜成了不祥的黃昏之兆。
上述幾種譯法都體現了中國古詩“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特點。各譯者都從各自的理解出發忠實、通順地表達了原詩意蘊,發揮了各自的想像力,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可以說這些譯文是難分伯仲、各有千秋,皆為上乘之作。
也是在那次宴會上,為抒發他那“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奮斗不息的精神,楊教授又改李的詩句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并譯成英文:“Given that the eveningsun is so grand , / Why worry that twilight is close at hand ?”Given (假設,已知) 是幾何學上的常用詞,如Given X, it followsthat ??(已知X,則可推出??) 。學理工科的人可謂“三句不離本行”,習慣成自然,即使是翻譯抒情詩歌也想起了它,用起來得心應手,十分自然。這正反映了科學家的風格特征。許淵沖教授則把它譯成:“If the setting sun is sublime , /Why care about its dying time ?”
英譯“惆悵”,楊先生用worry (為某事憂心,發愁) ,許先生用care about (關心、惦念) 。前者重,后者輕,而意義則一。
風格的差異,見仁見智,來源于個人體會之不同而致翻譯風格上各異,但均屬佳譯。
三、譯者個人風格的多樣性
由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直譯或意譯的不同而往往表現出風格上的多樣性。所謂直譯通常在譯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內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包括比喻、形象、民族、地方色彩等) 。
所謂意譯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而采用轉述其內容大意的方法。有時一個句子、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中,譯者交替使用直譯和意譯的方法,殊途同歸,相得益彰,是十分常見的。在這里譯者個人風格的發揮大有用武之地。舉個簡單的例子:英語成語“When in Rome , do as Romans do. ”直譯是:“在羅馬應按羅馬人那樣做事情”;“在羅馬就必須遵從那兒的習俗。”譯得概括些就是:“在哪兒就隨哪兒的習俗吧。”如要符合漢語成語的結構就是:“入國問禁,入鄉隨俗。”還可譯為漢諺:“入鄉隨俗,入港隨灣。”譯得更加精練就是:“入境問禁”,或“客隨主便。”一個普通的英諺可以譯成不同語體和風格不同的文字。
【溫馨提示】如您遇到翻譯難題或者有翻譯需求,可立即撥打全國免長途費咨詢熱線:400-8808-295 我們為您提供解決方案,更多詳情請瀏覽:
譯雅馨翻譯公司:http://blistin.com/
譯雅馨廣州翻譯公司:http://www.yiasia.cn/